100多年的管理经典都在这里(干货收藏)

2022-09-21 15:41:53


1、科学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费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


科学管理理论要求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并倡导劳资双方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其要点有: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

(3)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4)实行职能工长制。

(5)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2、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1864-1920)


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

1.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

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

3.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

5.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


3、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1841-1925)


法约尔得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即“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法约尔分析了处于不同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其各种能力的相对要求,随着企业由小到大,职位由低到高,管理能力在管理者必要能力中的相对重要性不断增加,而其他诸如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等能力的重要性则会相对下降。

法约尔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项原则:

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报酬;8.集中;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14.团队精神。


4、人际关系理论

代表人物:梅奥(1880-1949)


梅奥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长达九年的实验研究——霍桑试验,真正揭开了作为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研究的序幕。

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的对于人的假设,表明了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据此,梅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5、需要层次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1908-1970)


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如下: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6、X-Y理论

代表人物:道格拉斯·麦格雷戈(1906-1964)


1.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

3.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间是没有矛盾的。

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

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7、管理方格理论

代表人物:罗伯特·布莱克


这种理论倡导用方格图表示和研究领导方式。纵轴和横轴分别表示企业领导者对人和生产的关心程度。

管理方格图中,1.1定向表示贫乏的管理,对生产和人的关心程度都很小;9.1定向表示任务管理,重点抓生产任务,不大注意人的因素;1.9定向表示所谓俱乐部式管理,重点在于关心人,企业充满轻松友好气氛,不大关心生产任务;5.5定向表示中间式或不上不下式管理,既不偏重于关心生产,也不偏重于关心人,完成任务不突出;9.9定向表示理想型管理,对生产和对人都很关心,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求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8、目标管理及有效管理者

代表人物:彼德·德鲁克


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指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标而开展和一系列管理活动。关键是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在 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德鲁克的另一名著《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结了有效管理者的6个特征:

(1)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重要的事情。

(3)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他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贡献。

(4)在选用高层管理者时,他注重的是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

(5)他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他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6)他只做有效的决策。


9、Z理论

代表人物:威廉·大内


在Z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大内选择了日、美两国的一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这些企业都在本国及对方国家中设有子公司或工厂,采取不同类型的管理方式。大内的研究表明,日本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较美国的效率更高,这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日本经济咄咄逼人的气势是吻合的。作者因此提出,美国的企业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向日本企业管理方式学习,形成自己的管理方式。他把这种管理方式归结为Z型管理方式,并对这种方式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称为“Z理论”。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10、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MBP,Management by Problem)是指化问题为资源、借助问题优化管理、问题驱动改进管理的理论体系与管理方法。问题管理注重防范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防范问题演变为危机。问题管理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目标管理并称为四大管理模式。问题管理是中国学者原创的、学术界有地位、实务界受欢迎的极少数管理理论之一。


各数据库检索表明,孙继伟教授的“问题管理”成果在众多同类成果中处于最领先地位。


11、波士顿矩阵法

多数公司同时经营多项业务,为了使公司的发展能够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机会之间取得切实可行的适应,就必须合理地在各项业务之间分配资源。在此过程中不能仅凭印象,认为哪项业务有前途,就将资源投向哪里,而是应该根据潜在利润分析各项业务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来决定,波士顿矩阵法就是一种著名的用于评估公司投资组合的有效模式。


12、麦肯锡的7-S模型

在模型中,战略、结构和制度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风格、人员、技能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经营的“软件”。麦肯锡的7-S模型提醒世界各国的经理们,软件和硬件同样重要,两位学者指出,各公司长期以来忽略的人性,如非理性、固执、直觉、喜欢非正式的组织等,其实都可以加以管理,这与各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绝不能忽略。


13、CI战略

CI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有些文献中也称CIS,是英文CorporateIdentitySystem的缩写,直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设计。CI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向社会公众主动地展示与传播,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某一个特定的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地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


CI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即企业的理念识别——MindIdentity(MI),行为识别——BehaviorIdentity(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VI)。


14、ERP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提供多重解决方案,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都在用ERP软件作为其决策的工具和管理日常工作流程,其功效可见一斑。


EPR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有钱买来软件就可以的。ERP更多的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涉及面广,投入大,实施周期长,难度大,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来保证项目实施的成功。


15、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


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16、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17、阿米巴经营

阿米巴经营是指将组织分成小的集团,通过与市场直接联系的独立核算制进行运营, 培养具有管理意识的领导,让全体员工参与经营管理,从而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理念特点是能够提高员工参与经营的积极性。


凭借阿米巴经营模式,稻盛和夫使得京瓷(京都陶瓷Kyocera)企业集团历经现代史上4次经济危机而屹立不倒,成为全球企业界的神话,也是日本大企业中的唯一。KDDI、京瓷这两家稻盛和夫一手创办出来的企业集团在半个世纪中从未亏损,这也是他得以“肉身成圣”——位列日本经营四圣的根本原因。以阿米巴经营为代表的经营方式,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注: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试用

电话

官方电话:

4008-523-818

客服

公众号